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特邀嘉宾 杨玲,安徽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合肥市杨玲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从教多年,她坚信教育是灵魂的碰撞、是心灵的对话、是生命的共鸣。
开学第一个月,是孩子从“假期状态”切换到“校园节奏”的“适应关键期”,也是亲子关系的“磨合调试期”。作为家长,您是“急着催学习”,“硬要立规矩”,还是智慧以对,帮助孩子轻松度过过渡期?本期“名师支招”,名班主任杨玲老师教您过渡期与孩子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
案例一
“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问他什么都不说,昨天还哭着说‘不想上学’,我骂了他‘这么大了还矫情’,结果他更叛逆了。”刚开学没两天,学生小宇妈妈发来这样一条信息,找到小宇一问才知道,是因为新换的数学老师讲课节奏快,他怕跟不上才导致的情绪焦虑。
支招
其实开学前两周,80%的孩子都会有“隐性焦虑”:可能是怕新老师太严格,可能是担心交不到朋友,也可能是作业比假期多而压力大。这时家长的“批评指责”,只会把孩子的“情绪出口”堵死。遇到孩子的异常表现,家长不要急着指责,试着用“共情+具体提问”化解焦虑。
1.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说“不想上学”,别反驳“别人都能去,就你不行”,而是蹲下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心里有点不舒服,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难事儿了?跟妈妈说说,咱们一起想办法。”先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看见”,他才愿意开口。
2.用“具体提问”代替“笼统质问”:别问“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孩子容易说“还行”就没下文),可以问:“今天课间有没有和同学一起玩呀?玩的什么游戏?”“老师今天有没有讲好玩的故事?”——具体的问题能引导孩子回忆细节,也能帮你悄悄了解他的校园生活,找到焦虑的根源。
3.给孩子“小安慰”而非“大道理”:如果孩子说“数学老师讲课太快”,别讲“你要认真听”,而是说“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讲课快的老师,后来我提前把课本看一遍,就跟上了,咱们明天也试试这个办法好不好?”用自己的经历共情,比讲道理更能让孩子安心。
案例二
开学第二周,大呼“撑不住”的乐乐妈妈找到老师:“我给孩子定了规矩,晚上7点必须写作业,9点必须睡觉,可他要么磨磨蹭蹭不写,要么偷偷躲在房间玩玩具,天天得我盯着,这可怎么办才好!”
支招
其实乐乐的问题很常见:假期里孩子习惯了晚睡晚起、自由安排时间,开学突然被“强制规定”,很容易产生反抗心理。家长以为“定规矩就能改习惯”,却忘了规矩的核心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而非“被家长控制”。要想破解,不妨和孩子“共制计划+留弹性空间”。
1.一起画“可视化作息表”,把“要我做”变“我要做”:拿出一张纸和彩笔,跟孩子一起商量:“早上咱们要几点起床才不会迟到?”“放学回家想先吃点零食再写作业吗?”“晚上睡觉前想读10分钟课外书吗?”把商量好的时间和事情画下来,贴在孩子房间显眼处——孩子参与了制定,执行时会更主动。
2.给“拖延”留“缓冲时间”,别一上来就批评:如果孩子约定7点写作业,结果玩到7点10分,别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不过咱们约定的写作业时间到啦,再玩5分钟,然后就去写作业,好不好?”适度让步能减少孩子的抵触,也能帮他慢慢建立“守时”的意识。
3.用“正向激励”代替“负面惩罚”:如果孩子一周有3天能按时完成作息计划,别吝啬表扬:“这一周你有3天都是自己按时写作业、按时睡觉,特别厉害,周末咱们可以去看场电影!”正向激励比“没做到就罚”更能让孩子愿意坚持。
我们身边,有“慢一点、暖一点”的家长,用耐心帮孩子平稳度过了过渡期;也有“急一点、凶一点”的家长,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请家长们记住:开学第一个月的亲子处,“稳”比“快”重要,“懂”比“催”重要,“支持”比“指责”重要——做好这三点,孩子才能带着安全感和信心,开启新的学期。
汇盈配资-证券配资炒股-配资合作网-股票杠杆5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