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接连上演的“苏超”淘汰赛再次成为江苏球迷的狂欢——四场比赛共吸引15.85万名观众到场,场均入场人数近4万!渐入佳境的态势,也让人们对半决赛,以及11月1日在南京奥体中心鸣哨的决赛充满期待。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苏超”没有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而是开始谋划新赛季的新发展、新未来。
江苏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组委会从8月开始对下赛季“苏超”展开调研,将进一步聚焦群众需求和社会价值,探索将开赛日从5月中旬提前到“五一”假期,确保赛期覆盖“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让球迷在假期有高质量赛事可看。
展开剩余86%人才是足球事业发展的核心,尤其是青少年人才。据了解,下赛季“苏超”将对各队年轻球员出场数量做出明确要求和规定,期望通过政策引导各队加大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苏超”作为现象级体育赛事
成功吸引中国教育电视台的
重点关注与深度报道
在此次报道中
南京市校园足球教育发展中心
执行主任杨洲洲
受邀接受电话采访
从专业视角为大众解读
“苏超”走红背后的关键密码
左右更多
作为长期深耕校园足球领域的专家
杨洲洲不仅见证了南京校园足球
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过程
更在推动校园足球与社会赛事融合方面
积累了丰富经验
他牵头研制的
《南京市校园足球课程教学指南》
作为全市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分层施教参考资料
为全市规范科学教训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洲洲
我看着南京校园足球越来越好。
杨洲洲是从2015年开始从事校园足球的,十年来,南京足球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绩。
南京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城市”称号的“三挂牌”城市。
截至目前,南京成功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94所、省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0所,全市21所优质初中面向市、区两级进行足球特定类型招生,14所优质高中面向全市招收足球特长生。
近五年全市新、扩建学校运动场地133.3万平方米,新建约180个校园足球场地;每年投入近100万元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5万名师生购置市级校园足球专项保险,解除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2024年中国女子二队夺得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冠军,其中队员石欣芮五名球员来自南京江浦高级中学。2025年“省长杯”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荣获小学男子甲组冠军,实现历史性蝉联;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浦口分校荣获小学男子乙组冠军,全省前六名,南京市占据半壁江山。
在2023年和2024年全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技能大赛上,南京代表队蝉联教学团体一等奖第一名,其中8名参赛教师获个人一等奖。
全市多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各年龄段“国字号”球队,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被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
南京校园足球底盘雄厚,梯队完整,普职融通、人才辈出。“能与南京校园足球共成长,我觉得非常骄傲。”杨洲洲说。
杨洲洲
这次苏超南京队成绩亮眼,背后离不开南京校园足球的“硬核”支撑。
1
提供优质球员资源
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京队50人的球员报名名单中,有22名球员来自南京市校园足球培养体系,这些球员为南京队在联赛中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上下更多
2
输送优秀教练人才
南京市校园足球注重教练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南京市校园足球教师成长学院”,建立“南京校园足球星级教练员”培训晋级体系,并蝉联2023年和2024年全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技能大赛教学团体一等奖第一名。“苏超”南京队主教练及团队四人均出自南京市校园足球体系,优秀的教练团队也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京队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主力球员戈伟
为浦口外国语学校的派驻合作教练
3
营造良好足球氛围
南京校园足球构建了完善的赛事体系,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足球周末联赛等,常年参加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人数近20万人次。这些赛事培养了大量足球爱好者,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营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足球文化氛围。
4
推动体教融合发展
南京校园足球通过建立市级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系统培养体系,整合学校、青训中心、职业俱乐部资源,优化训练科学性,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体教融合模式,促进了足球运动在教育和体育领域的协同发展。
从“苏超”凭借“四大融合”路径成为现象级赛事,到南京校园足球以人才输送、氛围营造、模式创新等维度为其筑牢根基,二者的深度联动勾勒出体育赛事与校园教育协同发展的清晰蓝图。未来,随着“苏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与南京校园足球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会有更多力量注入足球运动发展,推动体育精神在更广阔的领域落地生根,书写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内容来源:文明南京综合自南京新闻、南京教育发布 、中国体育报
发布于:北京市汇盈配资-证券配资炒股-配资合作网-股票杠杆5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