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婆的民间药方
吕焕波
一天,闲来无事,整理故纸堆,在我收藏的母亲白字戏手抄书中,也发现一本手抄中草药方小册子,仔细审阅,抄本中有一页竟写着:“飞扬方:起马胎、肖山虎、叶下红、节节花。共擂酒,(撘)食之即愈。”(见图)猛然想起,这是大伯婆用来治疗发“飞扬”的草药方。
记得小时候,时常有附近村民---大多是同姓的邻里乡亲,手抓两粒或四粒鸡鸭蛋,或瓜果菜蔬鱼虾,或不拿什么,一早就来找大伯婆,告诉小孩身上起疹子,疑似发“飞扬”,大伯婆就会告知,嚼生黄豆,有没有感觉腥味,如果没有即为“发飞扬”,如果有腥味,则不是。患者家属一般都说已嚼过黄豆,不觉腥味。这时,大伯婆不管做什么,都先放下,让村民在此等待,自己走到村前屋后去采摘草药,採摘回来,洗净摔干水,放进门口的石臼中(现在不见石臼和木槌了,不知是给人偷了,还是有人拿去收藏,但愿是后者),用木槌舂成糊状,加小许米酒,交给来人,吩咐用法,如不见效,可再来拿药。其实大部分是一次见效,患者很少再次来拿药,可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疗效明显。在缺医少药的乡村,这无疑是特效药,因此也治疗了很多此类患者。有时患者家属说没有嚼黄豆,即未验症确诊,大伯婆会让他们先回去嚼黄豆验症,如确诊,再来拿药,大伯婆也会在这时间去采摘草药备用,等家属回来即可带走治疗。乡亲们总是按辈分尊称大伯婆为“qin”婆、“qin”姆等,初以为是姓秦,也不敢动问,后来知道大伯婆娘家是县城南郊山沟,姓陈(海陆丰闽南语读“dang”),大伯婆也就姓陈,这是老家“文白异读”的一例。
在村里的孙辈中,我是年龄大的男孩,正在读书,我祖母在我七八岁时去世,大伯婆就如同我的祖母一样痛爱我。每当乡亲送来鱼虾或自己买了鱼虾,大伯婆煮熟后都会分一些给我配番薯饭或糜,在温饱尚且不足的时期,这是美味佳肴,在长身体的孩童时候,更是营养补充。有时候鱼有腥味,我怕腥,不喜欢吃,就丢掉,但大伯婆没有说我也不生气,后来煮的时候就多放姜葱去腥后再给我吃。
大伯婆的药方经多年传承下来,村民也粗略知道“发飞扬”的病理,知道治疗此症独门秘诀的陈婆婆,有些不清楚的病人到合作医疗站先问诊,赤脚医生也会告知,如是“发飞扬”,就建议到大伯婆这里来诊治,有“特效”草药,毕竟,多年传承下来虽说不上家喻户晓,也略有微名,独门中草药方药到病除。
据家族传下,先大伯公曾在药房里当过“拾药工”(类似现在药剂工),识中草药方,却不幸壮年去世,唯留下这一农村孩童常见皮肤病的治疗药方,且治疗的草药方在本地常见易採,辩症和治疗方法简易,因此传了下来,但大伯婆谨记祖训“传媳不传女”,小姑只帮忙不问药方,大伯婆直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才将“独门秘方”传给堂婶。后来,堂婶也用此药方治疗过一些病人,虽农村生活和卫生医疗条件有改善,发“飞扬”也少了,患者家属还是会送鸡鸭蛋和鱼虾菜蔬给土郎中。现在,这种“发飞扬”的皮肤病更少见,即使出现皮肤病,也直接到医院就诊,不需要用这些草药方。前几年堂婶去世,不知堂婶之前有没有将此药方传给堂弟妻子,要是没有传下,这“独门秘方”似乎已失,要不是这次从故纸堆中发现,药方真的失传。
经咨询考证,“飞扬”为“痱疡”之同音字,实际是一种过敏性皮炎,发病急转化快,俗名多,主要症状为痒,更不是“飞扬喉”之疾。其药方用法为外用,即涂在患处,而不是食之(古人为预防遗忘,记录下来,又怕独门秘方外涉,有意笔误或涂抹,但会以正确药名和用法口传)。查阅《南方青草药实用全书》,整本书不见有起马胎,但有走马胎草药名,起马胎应是笔误;肖山虎为消山虎,消与肖音同;四种药均为岭南常见草药,在《南方青草药实用全书》中有详细介绍,兹摘录如下:
走马胎,学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别名:白马胎、走马风等;功效:去瘀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湿,壮筋骨;验方:治寒性疮疡等。
消山虎,学名:菊科斑鸠菊属植物夜香牛;别名:搜山虎、一只香等;功效:疏风散热、凉血解毒、去积散结;验方:治皮肤疮疖肿毒,治痈肿等。
叶下红,学名:菊科一点红属植物;别名:红背草、叶红花等;功效:清热凉血,消炎退肿;验方:治皮肤疮疡肿毒初起、治皮肤湿毒肿痛等。
节节花,学名:苋科虾钳菜属植物莲子草;别名:虾钳菜、白花仔、耐惊菜、虾蠊菜、飞疗草,在不同地区拥有多种别名;功效:清热凉血,利湿消肿;验方:治湿疹、皮炎等。
可见,这四种草药功效均有治皮肤疮疖肿毒、湿疹功效,能治疗“发飞扬”应无讹。但根据中医理论,这四种药物“君臣佐使”何者为君臣?何者为佐使?又或者均为同等药效也未尝不可,酒增强药效,加快吸收。
大伯婆没有对患者“望闻问切”,凭患者对豆腥味是否有感觉而确诊,也是该症状特有反应,俗语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这是凭长期辩症经验的积累,也由此可见,此症是农村孩童常见病但不是重症,否则,患者家属不敢托付乡村郎中和几味中草药进行治疗。中医药传承了几千年,也守护过亿兆华夏黎民,随科学进步医学昌明,也应该更有益于黎民百姓,有志之士也该大胆挖掘探索,说不定会在中草药中会发现另一种特效药,成为第二位屠呦呦。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其原文虽是“谓人臣之纳忠”,于此亦深合文意。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本文登《海丰 东方红城》杂志2025年第七期 海风艺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汇盈配资-证券配资炒股-配资合作网-股票杠杆5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